登录  注册

顺义配备40余万分类垃圾桶 推动垃圾分类进村

    访问量:7235     来源:

原标题:顺义配备40余万桶推动垃圾分类进村

  垃圾分类不能忽略了农村地区。自5月1日新版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实施以来,顺义区城管委为全区农村地区19个镇域内村庄配置了40余万个室内外分类垃圾桶,保证属地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备,助力农村地区推进垃圾分类。

  走进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,让人不禁惊讶于这里的优美环境。宽敞干净的道路,整齐的二层小楼,村民家门口的花池里月季开得正盛,鸟语花香,一幅美丽的乡村图卷。

  在村子里绕了一圈,家家户户的大门外墙边,都摆着一个“二合一”垃圾桶,左半边是绿色的、写着“厨余垃圾”字样,右半边是灰色的、写着“其他垃圾”字样,“都是去年后半年村儿里新配的,家里还有两个呢,瞅瞅,连这小架子都是一块儿新焊的。”村民胡玉芬指着自家门口的“二合一”垃圾桶笑着说。

  垃圾分类,在石家营村不算新鲜事,可要达到今天这样家喻户晓、几乎人人参与的效果,却花了近20年的时间。早在2000年左右,石家营村全村只有一个砖砌的垃圾池,什么垃圾都往里扔。“那个臭就别提了,夏天谁都绕着走!”胡玉芬说。两年后,村里拆掉了砖砌垃圾池,改成方形垃圾桶,把炉灰渣土从村民家日常产生的垃圾中分出来单独收集消纳,可以算是开展垃圾分类的雏形。到了2008年左右,村里开始推行垃圾定点回收奖励机制,村里设了几个固定回收点扔垃圾,能保证每天都去分类定点投放垃圾的,村里每户每天奖励一元钱,“这样的奖励对大家养成垃圾分类有帮助,可那个时候垃圾到底分得对不对,好不好,大家也稀里糊涂的,有时候差不多就得了,谁也不真为这个较真儿。”胡玉芬说。

  2018年顺义区开始创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,石家营村的垃圾分类也步入正轨。原有的定点回收奖励机制更加细化,全村200余户村民,每户配发一组大桶和两组小桶,都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“二合一”的样式。大桶放在家门口,小桶分别放在屋内的客厅和厨房。每天早上7点到8点半,村民把自家产生的垃圾从两个小桶分类倒进家门口的大桶,由保洁员骑着电动车统一收集至村内的3处交投点,再由镇环卫中心的清运车统一清运处理,形成“户分类、村收集、镇清运”的管理闭环。

  “我们给全村配备了6名保洁员,每人30到50户,包片负责每天上门收集垃圾,至少两次,同时还要负责路面的保洁工作。”马坡镇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主任董红心表示,村里目前设有三处垃圾分类交投点,足够满足全村需求,“农村地区厨余垃圾产生量小,很多家庭养狗、养鸡,养小兔子,菜帮菜叶、剩菜剩饭就都各家‘内部消化’了。”此外,石家营村还在村口处设置了一处专门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点,每周一次对接专业回收公司来村里回收可回收物。

  如今,石家营村不但环境变好了,村民的文明素养也提高了,“街坊四邻关系都和谐了,看着村里哪儿都觉得好看!”胡玉芬说。

  2020年,为配合新版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的实施和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三年(2018-2020年)创建任务,顺义区城管委已为全区农村地区19个镇域内村庄配置户用室内分类垃圾桶24万余个、户用庭院分类垃圾桶19.6万余个、公共区域分类垃圾桶2.6万余个、分类三轮车1000余辆、再生资源交投点公示牌300余个,保证属地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配备。

  同时,顺义区还建立起以“环卫中心为主,社会单位为辅”的垃圾运输模式。农村地区推行“桶站集中,入户收集”,村内路旁分散的240升垃圾桶移至村外,设置垃圾分类桶站集中点,每户配备庭院分类垃圾桶,保洁员入户分类收集生活垃圾,入户收集三轮车与垃圾分类桶站集中点实行“桶换桶”,确保垃圾不落地。(王天淇)


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 - 证书查询 - 加盟我们
版权所有: 北京卫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    京ICP备17052991号-4